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赋能高阶智能驾驶:激光雷达供应链全景透视

王维印 盖世汽车社区
2024-11-29


激光雷达分辨率高,感知维度更多,相对于其他传感器来说性能更优越,输出的点云数据能够作为主要决策依据,对提高车端信息精确度来说不可或缺。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采用激光发射器及光束扫描技术发射介于红外线与可见光之间的激光,通过测量激光信号的时间差及相位差描绘周围目标对象的三维点云图,从而获取精确距离、轮廓信息。



本报告核心观点有:


▶ 激光雷达形态呈现多样化的局面,目前为多路线共存,整体向纯固态式进行迭代,预计未来几年半固态仍将占据比较大的市场;无机械部件的纯固态激光雷达能够更好地满足车规,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 目前半固态激光雷达为国内乘用车市场主流,由光学元件、主控芯片及收发芯片构成主要成本,占全部制造成本的80%左右;光学元件成本随规模扩张下降,而芯片端是激光雷达降本的核心,其成本每年下降约25%。


▶ 越高等级的自动驾驶功能,对激光雷达就有着更高的装载偏好,尤其在L2++领域,具备高速NOA功能车型的激光雷达装载率超60%,而城市NOA场景中这一比率更是接近100%。


▶ 激光雷达对自动驾驶功能的主要提升主要体现在对自动驾驶数据精度层面,针对远距离高速场景和复杂的城市Corner Case场景,可以以更加多维的位置信息和优秀的检测效率提供更好的数据决策辅助。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链上游主要由激光收发模块、主控芯片、光学模块及其他结构件组成;由于车载激光雷达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上游企业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测试验证。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链中游即国内外激光雷达生产厂商,头部企业在激光雷达技术和算法方面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下游乘用车市场随自动驾驶需求和技术的提升,市场规模飞速扩大。



以转镜式激光雷达为例,光学部件占激光雷达整体成本的30%。光学部件领域,中国企业表现出色,转镜是其中成本最高的部分,代表企业包括永新光学、舜宇光学、富兰光学等。主控芯片是另一大成本组成部分,其中FPGA芯片较贵,但随着转向自研SOC,成本有望降低;接收端芯片目前主要采用日系产品,发射端芯片成本相对较低,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有所发展。


随着产量的增加,光学部件和芯片成本预计将进一步降低。整体来看,未来激光雷达行业的成本结构和技术选择将继续优化,以适应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需求。



对比市场中三款主流激光雷达,其性能优势和市场定位各有千秋,例如禾赛科技综合实力最优,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速腾聚创主打成本优势,定点车型广泛,而图达通性能更强但成本较高,主要面向高价格车型。



从供应商配套结构来看,2023年禾赛科技和图达通依然分别主要配套理想、蔚来;速腾聚创相比2022年开始广泛供应各大车企,除小鹏外赛力斯、智己等也开始上量,而华为因阿维塔起量,配套结构则更偏向阿维塔。



自动驾驶对终端运算能力要求高,车速越快,算力要求越高。激光雷达硬件配备针对自动驾驶研发的AI感知算法,能够实现高精度定位和精准识别,是ADAS系统以及实现L4/L5级别自动驾驶的保障。


目前,自动驾驶感知路线可谓百花齐放,纯视觉、4D毫米波雷达、多传感器融合等方案不一而足。然而,激光雷达拥有天然的测距、点云质量等优势,具备其他传感器之于车辆感知系统难以撼动的地位,并且未来自动驾驶对于感知系统冗余必定会有更加严苛的法规要求,布局激光雷达本身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体来说,激光雷达对于提升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随着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升,未来更多的车型将配备激光雷达,推动其在智能交通系统、车联网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中的应用,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显著增长。\


/ 获取完整报告 /



欢迎扫码报名咨询




多产业报告推荐

点击下方主题查看报告详情


智能网联 

1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4版)

2

人形机器人产业报告(2024版)

2

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2024版)

2

车载T-Box产业报告(2024版)

3

车载HUD产业报告(2023版)

4

软件定义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5

车联网V2X产业报告(2023版)

6

智能汽车HMI产业发展趋势(2023版)

7

智能驾驶及座舱SoC芯片行业报告(2023版)

8

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报告(2023版)

9

车载语音交互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0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1

车载显示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12

汽车产业ChatGPT技术应用展望(2023版)

13

车载声学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4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3版)

15

汽车氛围灯产业报告(2023版)

16

汽车车灯产业报告(2023版)

17

飞行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18

汽车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2版)

19

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报告(2022版)

20

车载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2版)

21

汽车液晶仪表产业报告(2022版)

22

汽车基础软件产业报告(2022版)

23

车载摄像头产业报告(2022版)

24

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产业报告 (2022版)

25

智能汽车云服务产业报告(2022版)

26

车规级芯片产业报告(2022版)

27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2版)


自动驾驶

1

自动驾驶感知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2

高精地图与定位报告(2023版)

3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3版)

4

港口场景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5

汽车智能底盘产业报告(2023版)

6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产业报告(2023版)

7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8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9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10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报告(2023版)

11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12

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13

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2023版)

14

车载计算平台产业报告(2022版)

15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2版)

16

主流车规级芯片企业对比报告(2022版)

17

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18

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产业报告(2022版)


新能源

1

乘用车混动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2

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3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4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5

动力电池产业与技术动态研究报告(2023版)

6

800V高压平台产业技术报告(2023版)

7

新能源汽车BMS研究报告 (2023版)

8

氢燃料电池产业研究报告 (2023版)

9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 (2023版)

10

新能源乘用车驱动电机产业研究报告 (2023版)

11

车身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 (2023版)

12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3版)

13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报告(2023版) 

14

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研究报告(2023版) 

15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及展望 (2023版)

16

钠离子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17

动力电池安全性产业报告(2022版)

18

电驱动系统技术趋势展望(2022版)

19

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行业报告(2022版)

20

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研究(2022版)


国内市场分析

1

2023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与未来展望

2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与展望(2023版)

3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海外市场分析

1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市场研究与成功实践分析报告

2

东南亚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3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4

中东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3版)

5

拉丁美洲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3版)


供应链报告

1

2024版汽车芯片供应链报告

2

2024版车载冰箱供应链报告

3

2023版电子外后视镜供应链报告

4

2023版IMS座舱监测系统供应链报告

5

2023版车载摄像头供应链报告

6

2023版毫米波雷达供应链报告

7

2023版激光雷达供应链报告

8

2023版空气悬架供应链报告

9

2023版驱动电机供应链报告

10

2023版线控制动供应链报告

11

2023版线控转向供应链报告

12

2023版域控制器供应链报告

13

2023版热泵空调供应链报告

14

2023版动力电池供应链报告

15

2023版车载声学供应链报告

16

2023版T-BOX供应链报告

17

2023版汽车车灯供应链报告

18

2023版汽车座椅供应链报告

19

2023版氢燃料电池供应链报告

20

2023版Arhud供应链报告


_

......


获取所有供应链报告

欢迎扫码报名咨询


-END-

喜欢本篇文章请点个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盖世汽车社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